资讯

600年的昆曲如何成为生活新风景?7月15日下午,著名作家王小鹰和昆曲推广人、昆曲澎派闺门旦传人、上海昆曲澎派艺术研习中心主任赵津羽,在上海博物馆和新民晚报主办的“爱在博物馆‘乐龄行动’银发课程”昆曲体验工作坊上,从文物的历史积淀到百年昆曲的文化内涵 ...
昆曲,这一有着六百年历史的传统艺术,正以全新的面貌走进我们的生活。7月15日下午,著名作家王小鹰与昆曲推广人赵津羽在上海博物馆的“乐龄行动”银发课程中,共同探讨了昆曲的魅力与文化内涵。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交流,更是对昆曲如何融入现代生活的一次深刻思考。
王小鹰当专业作家几十年,在她的书房里,书橱、书桌、地板上堆满了书,伏案阅读与写作是常态。 同时,她是妻子、女儿与母亲,有黄山茶林场下乡7年的劳苦经历打底,将陪伴家人料理家务看作是当然的责任。
王小鹰花了二十年时间准备,终于用六十五万字厚厚两本书向母亲交了作业。 2 陪伴公公学人生态度 2025年2月16日星期天夜光杯封面 ...
“我采访了五个我妈妈新四军的老战友,后来写了篇散文《美丽人生》,最后有两句话:还有比这些女战士更圣洁更美丽的人吗?还有比这些女战士的人生更璀璨更绚烂的吗?在我看来,妈妈她们是最美丽的。”11月26日,作家王小鹰做客 “静安讲坛”,在分享其长篇小说《纪念碑》的创作历程时 ...
“王小鹰是一个纯粹、真诚的好作家,她这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写作,同时,她的生活负担和困难又是一般人很难想象的。有人觉得,这就是忙着做家务的家庭妇女,但她又是非常优秀的作家,从来没有停止对文学的追求。她的作品是对这个时代的思考,对我们这代人和上一代人所经历的生活的思考 ...
王小鹰也曾为此采访过多位母亲的老战友,查阅了包括新四军史等在内的大量历史材料,做了海量的案头工作,但直到2011年母亲去世、她的老战友也陆续离世,王小鹰在痛惜之中依旧难以下笔。
王小鹰: 我为这部小说酝酿了二十多年。 在刚刚迈入21世纪门坎之际,我陪83岁的母亲到安徽泾县的云岭,参加皖南事变殉难将士牺牲六十周年纪念活动。
74岁的王小鹰,最近推出了长篇小说《纪念碑》。 王小鹰曾千里追寻,沿着父母的脚印找到了父亲芦芒为战友设计的纪念碑。
2011年,王小鹰的母亲过世,没有缱绻病榻的铺垫,实在突然。 王小鹰是长女,五姐妹中也唯有她定居上海,相伴老母。 人别离,心痛,撕扯着她。 入夜,她翻开母亲留下的“老八队”通讯录,陡然发现上面的人名一个一个被母亲用黑框框住,不由地,又心生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