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冒名顶替30 年,谁该为这场“人生调包”负责? | 新京报快评 — 新京报 首页 > 观点 ...
“不配得感”是冒名顶替综合征中常见的一种体验。 考虑到这一点,冒名顶替感受没能更早引起心理学家的注意确实令人惊讶。 直到1978年,研究人员才首次注意到这种现象,并称之为“冒牌现象”(impostor phenomenon),也就是一种 “内在的智识虚假感受”。
如果是这样,你可能正经历冒名顶替综合征,而且这绝不是你一个人会经历的感受。 研究显示,有70%至80%的人在生活中都曾有过冒名顶替的感觉。
党文杰,42岁,身患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诸多不便,却因医保卡上的人脸识别问题无法就医,而这背后隐藏着一段长达十多年的冒名顶替故事。 1999年,党文杰本有望通过中考进入陕西省大荔师范学校,追求他的美术教师梦想,却未料学籍被一名叫王新利的人顶替。
举报人回应县领导冒名顶替自己上学 一位网友最近通过视频实名举报,指出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工商联副主席加某存在冒名顶替行为。 举报人声称,加某在1995年利用他的名字和毕业信息进入绥德师范学校就读,并在此后顺利就业,直至今日。
2020年6月,山东、湖南、湖北等地陆续曝光了陈春秀等多起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其后的高等学历数据清查工作更是证实,有数百人系冒名顶替。
冒名顶替入学案件一经曝光,不仅在全国教育系统引起风波,也在不断刺激着公众敏感的神经。 为维护教育公平,回应社会关切,1月20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的教育法修正草案着眼解决冒名顶替入学问题,完善了相关法律责任。
“我最近一直在关注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发布和实施,看到让冒名顶替罪入刑,就像看到了希望一样。”河南周口,曾被他人冒名顶替上大学的王 ...
严惩冒名顶替者是一个共识,而“冒名顶替上大学”行为是否需要入刑则存在争议。 有观点认为,目前报道和清查出的“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 ...
从被媒体曝光的冒名顶替上大学案看,要清查冒名顶替上大学,其实并不难。 简单来说,依照高考考生电子档案——从1999年推进远程录取开始,各地考试招生部门都已经开始建立考生电子档案,严格实行入学审核、学籍审核、学历审核,查出冒名顶替并非难事。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