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DNA连接酶是DNA纳米结构研究最广泛的酶类之一。由于大多数DNA纳米结构由多条短链组成,因此对于具有片段间碱基配对的双链体来说,缺口随处可见。当相邻片段之间的某个缺口被连接酶封闭时,相应的片段会合并成一个较长的片段,从而降低解离的几率。因此,连接可 ...
曹腾去世后曹嵩继承养父的爵位,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曹嵩通过贿赂权贵宦官向汉灵帝敬献巨资,升任太尉,位列三公,曹氏一门权贵之气咄咄逼人。
粒线体疾病(Mitochondrial Diseases)是一种遗传病,而粒线体DNA基本上只遗传自母亲。英国医生以基因工程技术,借用第3人粒线体正常的卵子,成功截断遗传病,产下8名健康宝宝。
分子人类学的出现,使得我们通过古代骸骨基因的检测,可以追溯到一个民族的根源,并了解其迁徙与演变。2014年,中蒙两国的科学家联合对杭爱省一座柔然时期的古墓进行DNA检测,最终确认墓中人物的父系基因为C2b1,这与鲜卑族的典型基因特征高度吻合。随后,复旦大学对拓跋鲜卑皇族元威的墓葬进行基因检测,也发现其父系基因为C2b1。此外,内蒙古的许多鲜卑墓葬的基因也表明其父系属于C2系,因此可以确认鲜卑族的父 ...
人类基因组中超98%的遗传变异位于非编码区,这些变异通过调控染色质可及性、三维构象、剪接加工等多种分子机制影响基因表达,最终导致疾病发生。由于调控机制的复杂性和细胞类型特异性,目前解读非编码变异的分子效应仍是重大挑战。现有深度学习模型在预测功能基因组 ...
2025年7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两项研究披露了一则震撼医学界的消息:英国纽卡斯尔生育中心通过线粒体替代疗法,在过去五年成功诞生8名“三亲婴儿”。这些婴儿的母亲均携带致命性线粒体基因突变,传统生育方式下其子女患病概率高达100%。这项被称为“ ...
这项研究首次证实HCV感染通过直接(病毒蛋白作用)和间接(慢性炎症)机制增加基因组不稳定性,为埃及HCV相关HCC的早期诊断提供了cfDNA标志物(如KIT突变),并为开发针对PI3K/AKT等通路的靶向药物奠定基础。尽管存在样本量有限(63例)和靶向panel覆盖度不足的局限,但该研究为理解HCV致癌机制提供了埃及人群特异性数据,对全球HCC精准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北京大学教授、新基石研究员汤富酬认为,这一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对于人类疾病治疗带来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目前基因修饰猪的器官异种移植给人类的研究已经接近临床应用水平,但是目前的猪器官移植给人类的目标是其功能维持两三年的时间,给患者等待人类供体器官 ...
近日,合成生物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学院元英进院士团队实现大尺度(兆碱基Mb)人类DNA的精准合成组装与跨物种递送。该成果是人类基因组合成和转移技术的重要进展,对合成人类基因组具有重要意义。自 21 ...
人类基因组的从头设计与合成面临两大核心技术瓶颈:首先,人类基因组中超过50%的区域由高度复杂的重复序列构成,其合成与准确组装存在显著技术难题;其次,超大片段DNA的高效跨物种转移尚未突破,这成为合成基因组功能验证的关键技术障碍。这些技术瓶颈极大地限制 ...
引言从水中摇曳的水草到翱翔天际的雄鹰,从我们自身到身边的宠物,每一个生命体都由一部独特的“天书”——基因组(Genome)所编码。一个更令人着迷的谜题是,我们体内的肝脏细胞和大脑神经元拥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组“文本”,为何却分化出截然不同的形态和功能?答 ...
邓子新院士 是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 他曾带领团队 在DNA核糖骨架上首次发现了硫的修饰 这相当于在生命“设计图”上 找到了隐藏的“加密水印” 开创了表观遗传学一个新分支领域 可在研究初期 学界普遍认为 这项发现是“DNA损伤” 或“复制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