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医生将18F-FDG注射到你的血液中,一场精彩的“细胞卧底行动”就此展开。肿瘤细胞见到“糖水”立刻启动吞噬模式,毫不犹豫地将其摄入体内。然而,18F-FDG一旦被吞噬,便无法被正常代谢,而是“卡壳”在细胞内。此时,它携带的氟-18开始释放信号,产生可被探测到的γ射线。PET-CT就像一个高科技的“雷达”,专门捕捉这些微弱的信号,哪里亮得越耀眼,说明那里肿瘤细胞越活跃,病灶位置和活跃程度一目了然。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AI)在 [18F]FDG PET/CT肿瘤成像中的最新进展,重点探讨了机器学习(ML)、深度学习(DL)和放射组学在淋巴瘤、黑色素瘤、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及儿童肿瘤等领域的应用价值,为精准医疗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该研究首次在欧洲人群中证实,18F-FDG-PET/CT影像组学可无创预测NSCLC的PD-L1状态。 其临床价值体现在三方面:1)解决组织样本不足的困境;2)实现全肿瘤评估(而非活检局部取样);3)为动态监测治疗反应提供可能。
汇佳生物解读SNMMI 2025:用18F-FDG PET/CT检测早期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微小转移癌:一项多中心随机试验(PET ABC)的事后分析 ...
测序结果显示,在未经治疗的ALSP小鼠中,其小胶质细胞内的CSF1R信号通路处于一种异常的过度激活状态(磷酸化水平异常增高),这可能是细胞功能紊乱和最终走向死亡的原因之一。而当健康的“管家”上任后,这一紊乱的信号通路被迅速“拨乱反正”,恢复到了正常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