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作者:李宝珠编辑:椰椰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获得授权,并标明来源来自 14 所高校的研究论文被曝出嵌入了隐藏指令,引导 AI 审稿人给出正面评价。这一报道在学术圈内引发激烈讨论,更是引起了人们对于利用 AI 审稿所带来的风险及伦理挑战的关注。这厢,AI ...
这几天,川北医学院一位大三本科生罗某某的名字,在学术圈和教育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原本是竞争校内“昌华奖学金”的一场普通答辩,却因为罗同学PPT上展示的“逆天”学术履历——自称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7篇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高达149)、担任包 ...
学术论文发表不易,在此期间需要反复地审查、修改、回复和进一步审查,几乎贯穿了科研工作者整个学术生涯。论文不管是大修还是小修,回复审稿意见都是尤为关键的一步,投稿人对审稿人和期刊学术编辑的回复都会影响论文的命运。
据网传图片显示,在某课堂播放的PPT中,写有一同学“担任多个顶级期刊审稿人,以第一作者或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机器学习、JAMA internal medicine.
罗子甯的故事,藏着一个普通本科生的科研“逆袭密码”,他痴迷计算机,大一就一头扎进科研,先是拉了个计算机兴趣小组,后来直接在学校“表白墙”发布“组团搞科研”的招募令。
你敢相信吗?一名普通医学院的大三学生,个人简历上赫然写着:在《自然》、《柳叶刀》、《JAMA》等全球顶尖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7篇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近150,甚至“兼任多个顶级期刊审稿人”!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却正是近日川北 ...
顶会论文评审,AI立大功!ICLR 2025首次大规模引入AI参与审稿,最终有12222条建议被审稿人采纳,89%情况下提升了评审质量。详细30页报告,揭秘AI在顶 ...
主办方明确指出,这种机制旨在打破当前学术界回避AI署名的现状。长期以来,几乎所有顶级期刊和会议都禁止AI署名论文第一作者。 主办方表示,所有AI生成的研究成果,将在全流程中公开。包括AI撰写的初稿、修改过程、审稿意见、审稿指令,都将向社会透明披露。
根据官方说明, ARR使用OpenReview作为审稿平台(审稿意见不会公开),作者可在每个月的15号(截稿日期)之前,将论文提交到统一的ARR审稿池,由 ...
这位审稿人在reddit上讲述了他的内心独白,表示他审阅的论文投稿中超过一半没有完稿,而他们审稿人却要花费6-7个小时甚至10个小时以上来审阅 ...
「审稿随意,打分随缘,给出的意见看起来不像是了解本领域的」、「审稿人让我对比还没有发布的论文」每次机器学习顶会的论文接收结果出炉 ...
Nature不审稿的历史丰碑:双螺旋论文 Nature对论文不审稿就发表的先例并非马多克斯开启,因为Nature作为一本科普杂志在1869年创刊时,本来就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