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这几天,川北医学院一位大三本科生罗某某的名字,在学术圈和教育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原本是竞争校内“昌华奖学金”的一场普通答辩,却因为罗同学PPT上展示的“逆天”学术履历——自称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7篇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高达149)、担任包 ...
这些年,学术期刊上很少见到有展开观点针锋相对的争鸣文章,这和期刊人的一些担心有关,如争鸣文章会影响引用率和影响因子、指名道姓的批评会伤感情、尊重同行审稿人的意见等。但是,学术争鸣对于学术期刊意义重大,因为学术期刊责任重大,其不仅 ...
罗子甯的故事,藏着一个普通本科生的科研“逆袭密码”,他痴迷计算机,大一就一头扎进科研,先是拉了个计算机兴趣小组,后来直接在学校“表白墙”发布“组团搞科研”的招募令。
你敢相信吗?一名普通医学院的大三学生,个人简历上赫然写着:在《自然》、《柳叶刀》、《JAMA》等全球顶尖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7篇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近150,甚至“兼任多个顶级期刊审稿人”!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却正是近日川北 ...
学术论文发表不易,在此期间需要反复地审查、修改、回复和进一步审查,几乎贯穿了科研工作者整个学术生涯。论文不管是大修还是小修,回复审稿意见都是尤为关键的一步,投稿人对审稿人和期刊学术编辑的回复都会影响论文的命运。
7月17日,川北医学院通报调查结果,称这名本科生在奖项申请答辩的PPT里,成果表述不严谨引发质疑。而这名本科生在回应媒体时称,他没有抢别人的科研成果,也没有抄袭剽窃,都是团队一起拼出来的。
大数据文摘出品2025年10月22日,名为“Agents4Science”的虚拟会议将正式召开。这是全球首个明确规定:AI必须担任论文作者和评审人的科学会议。地址:https://agents4science.stanford.edu/会议主办方宣布 ...
ICLR 2025首次大规模引入AI参与审稿,最终有12222条建议被审稿人采纳,89%情况下提升了评审质量。 详细30页报告,揭秘AI在顶会审稿的惊人潜力。
根据官方说明,ARR使用OpenReview作为审稿平台(审稿意见不会公开),作者可在每个月的15号(截稿日期)之前,将论文提交到统一的ARR审稿池,由 ...
Nature不审稿的历史丰碑:双螺旋论文 Nature对论文不审稿就发表的先例并非马多克斯开启,因为Nature作为一本科普杂志在1869年创刊时,本来就不存在 ...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审稿过程中的偏见和误解,NeurIPS 2021 组委会将在提交初审和作者反馈后允许作者与审稿人进行「滚动讨论」。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