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19 世纪末的法国巴黎,艺术界正处于剧烈的变革与动荡之中。印象派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桎梏,用光影捕捉瞬间的真实;而后印象派则开始探寻色彩与形式背后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在这两股浪潮的激荡之下,一群年轻艺术家悄然聚集,他们自称为 “纳比”(Les ...
在 19 世纪末的巴黎画坛,保罗·马德琳像一位安静的逆行者。1863 年,他出生在中央高原的克勒蒙费朗,先接受学院训练,却在 1890 ...
19世纪80年代,围绕修拉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团体,而西涅克则是该团体最卓越的著述人。他们借鉴谢弗勒尔等学者对色彩的研究,将色彩分解为由纯色组成的色点,通过色点排列描绘光线和色彩。同时推崇精简的形式与动态的构图,将色彩和线条赋予特定意义,希望能借此唤起观 ...
介绍完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核心成员,来到2楼展厅的最后一个单元——雷诺阿与塞尚,印象派的危机时刻。塞尚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经常与梵高、高更并称后印象派三杰。雷诺阿则是莫奈的好友,大众熟悉的主要印象派画家。为什么策展方会把这两位放在一起呢。理由可能就在 ...
而《印象派:绘画与革命》中着墨最多的一位艺术家就是莫奈,就连这部纪录片的海报选的也是莫奈的《阿让特伊的罂粟花田》。在雅努茨扎克眼中,他是艺术生命最绵长的印象派画家,从早年的《日出·印象》到他晚年罹患白内障后创作的巨幅睡莲画作,莫奈从未停下自我突破的步 ...
印象派一直备受艺术市场宠爱,其代表作品更是被认为是资产配置的优选。然而如今动则上亿的作品,在当时的年代却并不受“待见”。那么是因为 ...
如果说狭义的印象派或者作为一个艺术运动的印象派仅限于法国绘画的话,那么“印象派风格”却不止是一种法国现象。 事实上,它不仅是一种全球化的现象,而且还是全历史的现象——即在历史上,人们也可以谈论一种“印象派风格”。
到印象派活跃的19世纪下半叶,摄影已经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摄影对传统艺术的冲击超乎想象,西方艺术传承自古希腊的“真实地模仿、再现和记录”的功能和价值被照相机取代,印象派画家们面对逼真的照片,不得不思考:自画像该怎么画才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印象派”作品反反复复排列组合,上海观众热情如初。在诸多来沪的西方艺术流派中,上海为什么独爱“印象派”? 近日在上海博物馆东馆正式 ...
《“印象派之父”——欧仁·布丹》特展于4月9日至8月31日在巴黎玛摩丹美术馆举行。欧仁·布丹是法国19世纪风景画家,也是最早走到室外绘制自然风景的画家之一,尤以天空、海洋和沙滩风景闻名,被誉为“印象派之父”,对印象派大师莫奈等产生深远影响。
Some results have been hidden because they may be inaccessible to you
Show inaccessible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