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写下这段精准“上班酷刑”描述的,不是当代社畜,而是百年前的保险公司职员、作家——弗兰茨·卡夫卡,近几年,一个共鸣无数打工人的网络热词“卡夫卡式困境”,在各大平台中高频热转。
他将自己对社会的亲历、观察和内心探索,酝酿成《变形记》《审判》《饥饿艺术家》等一部部惊世作品。 连央视、三联等官媒也在力挺,我们今天的生活,早已被他预言,多篇小说被纳入青少年必读书单、高考语文卷。
2024年6月3日,是弗朗茨·卡夫卡逝世100周年。卡夫卡去世之前,曾多次嘱咐他的密友马克斯·布罗德在他死后把他所有未出版作品的手稿销毁,但他 ...
卡夫卡自1910年开始写日记,到1923年为止,这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丰沛的时期。相较于他的小说,他在日记中表现得更为坦诚、自由,让我们得以一窥他独特、丰富的内心世界。《我喜欢相爱的人们》收录了卡夫卡写于1914年至1923年的日记,以及1911年、1 ...
卡夫卡笔下的自己和母亲。 关于卡夫卡的家世,他本人曾在1911年12月25日的日记中根据母亲的口述“整理”过一则非常重要的“自传材料 ...
这部小说的手稿在卡夫卡死后的1926年出版,显而易见的是,最初卡夫卡是以第一人称书写的,但在写到第一个性场面时,卡夫卡又改成了第三人称。
同样是“捕获”现代心灵,歌德和卡夫卡的方式不同之处在哪里? 为什么卡夫卡更能打动现代人? 黄雪媛:歌德去世是1832年,卡夫卡出生是1883年,卡夫卡与歌德之间隔着50年历史距离,不远也不近,但其实已经天翻地覆的变化了。
卡夫卡的中国“文化缘”回想起初次捧读由叶廷芳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卡夫卡全集》犹如昨日,但掐指一算,已近20年了。难怪中央编译出版社不惜重金,以崭新的面貌再版了这套全集,以满足广大读者的渴望。 “卡夫卡热”之所以在中国经久不退,除了一般原因以外,特殊的理由是中国 ...
为纪念弗朗茨·卡夫卡逝世一百周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新书《当卡夫卡迎面走来……:一本回忆录》( [德]汉斯-格尔德·科赫(Hans-Gerd Koch)主编,强朝晖译,2024年5月),辑录了弗朗茨·卡夫卡的朋友、亲戚和熟人对他的回忆。
2014年,导演扎梅尔·巴德鲁妮萨将卡夫卡和15世纪印度诗人卡比尔·达斯(KabirDas)组合在一起,创作了新剧《苏诺·拜·卡夫卡》(SunoBhaiKafka)。 巴德鲁妮萨说:“该剧是根据卡夫卡和卡比尔之间的假想会议制作的。 在戏剧中有印度精神故事回应了卡夫卡的故事。
“卡夫卡是最早感受到20世纪时代精神特征的人。现代人很多时候是借助卡夫卡的眼睛认知世界的,卡夫卡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在《从 ...
一场旷日持久的关于卡夫卡遗稿花落谁家的所有权争端,自1968年遗稿保管人马克思·布罗德逝世后便在德国与以色列档案馆之间掀起轩然大波,争论 ...
Some results have been hidden because they may be inaccessible to you
Show inaccessible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