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为解决ICU护士因长期高压环境导致的职业倦怠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正念干预 (MBIs)效果的系统评价。通过分析8项研究(包括RCT和队列研究),发现8周MBSR课程能显著降低情感耗竭 (emotional exhaustion)和去人格化 (depersonalization),且年轻护士获益更显著。该研究为医疗机构整合MBIs提供了循证依据,对提升护士心理健康和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高薪工作往往被视为成功的标志。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即使月薪达到3万元,如果工作毫无意义,也会陷入职业倦怠的困境。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工作效率,还会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那么,如何破局呢?
2025年7月15日,社交媒体用户正在经历一种被称为“发帖倦怠”的现象。许多人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在朋友圈中分享日常生活,而是更倾向于在私密环境中进行交流。这一变化与社交媒体算法推荐机制的演变密切相关,用户们逐渐感受到自己分享的内容似乎不再受到重视,进而产生了对发帖的犹豫和焦虑。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在表达时面临被误解和审视的双重压力,导致选择不再频繁更新社交平台的动态。文章指出,随着社交环境的日益 ...
本研究针对美国医师职业倦怠危机,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个体与小组专业辅导对内科医师的干预效果。结果显示小组辅导使倦怠率绝对降低29.6%(P=0.01),且成本仅为个体辅导的40%,为医疗系统提供了可扩展的解决方案。研究证实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虚拟辅导可显著改善情绪衰竭(EE)和工作负荷等次级指标,效果可持续6个月。
“我累坏了。”作为一名专门研究倦怠和慢性压力的临床心理学家,我经常听到这句话。如今,世界上很多人都处于慢性压力之下,职业倦怠(burnout ...
倦怠的三大特征:疲惫不堪、玩世不恭、效率低下。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 ...
工作倦怠是一个组织管理问题,而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心灵马杀鸡、瑜伽放松、团建聚餐,都可能无法触及核心。 01 无声的流行病 我们为什么应该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爽 谭琪欣)“医生,能不能设置一个‘不爱上班’门诊?我晚上睡不好,白天精力不够用,好像人生都没意义了……”两个月前,在患者的建议下,河北省秦皇岛中西医结合医院开设了“不爱上班”门诊,为患者解决职业倦怠感。
倦怠已经成为了一个司空见惯的文化词汇,尤其是在疫情期间。 在TikTok上,“ 躺平 ”走红,人们分享许多因长时间工作和令人痛苦的“奋斗文化”而感到倦怠的故事。
养育倦怠是近年来日渐被学术界关注的一种现象,是指一种处于极高养育压力水平的心理状态,核心症状包括:对家长角色的疲倦感,与孩子的情感 ...
教师与学生,如何走出“倦怠感”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在线学习、居家学习等新学习场景面临新挑战: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师生倦怠比例上升的现象,同时,师生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近期,线上中芬教育论坛之2022年师生倦怠研讨会举行,与会者探讨师生倦怠成为全球趋势的 ...
前程无忧发布的《2022职业倦怠状况调查》显示,针对职业倦怠,超六成受访者希望在工作中获得心理健康支持,同时近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表示目前企业管理者在察觉心理健康方面没有达到期望。
当前正在显示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
隐藏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