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魔灯》是世界电影巨匠英格玛•伯格曼唯一的生平自述,写于作者拍摄完《芬妮与亚历山大》,宣布结束自己的电影生涯的五年之后。与他的影片同样,本书充满了生动的细节,透露出强烈的内省。伯格曼以彻底的严肃性,试图将自己的创作源头与历程和盘托出:童年,父母,宗教 ...
在电影的历史长河中,英格玛·伯格曼无疑是一个闪耀的星辰。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电影,更是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拷问。在他107周年诞辰之际,我们再次回顾这位大师的生平和创作,探索他如何通过镜头揭示生命的真谛。
那是伯格曼去世后的第五年,丽芙·乌曼当时也已74岁,伯格曼曾经写在情书中的“爱与痛的牵连”,也早已随时间的流逝有了另一种更为永恒的味道。
为本书提供原始素材的伯格曼研究专家玛瑞特·考斯肯讷提到这九部剧本之所以“未实现”,主要出于以下三种原因:一、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 ...
伯格曼的电影作品主要围绕着三大主题,宗教信仰、家庭关系以及艺术家的角色定位,多数侧重其一或二,偶尔三者兼具。 1940年,战火纷飞,纳粹 ...
原文标题:那个夺走了李安处子之身的人| 伯格曼逝世十周年,来源于理想国imaginist 10年前的今天,瑞典导演英格玛· 伯格曼去世。 真正的电影爱好 ...
而且当时伯格曼的电影都是在大影院放映的,票房多数都非常好的。 伯格曼的50多部影片当中,有13部还是14部,是进入到当年的全球前50名票房的。 他当年是商业主流影院当中的导演,是被欧洲的电影观众狂热喜欢的。
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气氛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虔诚的路德教徒,伯格曼的童年并不自由,充斥了残酷和压抑 ...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作为五六十年代“作者电影”的旗手,伯格曼及其同时代人曾真诚思考人类的命运,电影在他们的 ...
在1945年拍摄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危机》之前(得知自己可以执导这部廉价B级片的时候,伯格曼在打给妻子的电话里兴奋地叫嚷,说舍贝里、莫 ...
《喊叫与耳语》 03、伯格曼的微笑 我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接触伯格曼电影的,后来又糊里糊涂地在大学的电影专业开了一门“伯格曼与欧洲电影”的选修课,主要介绍伯格曼、布努艾尔、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的电影。
在伯格曼诞辰100周年,多位与伯格曼私交甚密的朋友,被他深深影响过中国导演、评论家分享了伯格曼之于自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