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尼赫鲁坐在屋内,手中捧着酒杯,心情激动,时不时挥舞双臂,兴奋不已。他正耐心等待前线传来考尔的战况汇报。尼赫鲁原本充满信心,以为印度军队必定能够摧毁中国的边防部队,然而,等来的却是考尔带回的前线惨败消息。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印边境爆发了激烈冲突,印度在战争中惨败。败局已定后,印度总理尼赫鲁如同犯人般被媒体和反对派团团围住,接受无数尖锐质问,场面极其尴尬难堪,气氛沉重到几乎令人窒息。
这种“投机性”外交策略背后,莫迪面临着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在国内外压力下找到平衡,既对14亿印度民众有交代,又避免重蹈尼赫鲁的历史覆辙。 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试图通过“前进政策”对中国施压,但结果却是印度惨败,尼赫鲁的政治声望一落千丈。
2024年12月,中印关系再度成为印度议会冬季会议讨论的焦点议题。中印“喀山会晤”重启关系再出发与中印边境局势的缓和,反而引起印度国大党的猛烈抨击。印方多位议员在议会人民院(Lok Sabha)对莫迪政府的对华政策提出质询、发起辩论,为中印关系制造“噪音”。实际上,作为印度政治的中心舞台,议会一直是观察印度对华政策发展变化的窗口,在印度对华边境政策演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学者就指出,“在有关中 ...
1947年,自尼赫鲁上台后,与中国之间一直保持友好关系。他与周总理可以说一见如故,两人相见恨晚。可在这种惺惺相惜下,印度独立后不久后 ...
印度没想对华来真的,莫迪要对14亿人有交代,不想步尼赫鲁后尘 ...
若干代后,时任德里警察局长的甘迦·尼赫鲁在1861年得到一个小儿子,起名莫蒂拉尔·尼赫鲁。 正是他,使尼赫鲁家族走向印度政治舞台的中心。
1939年8月,访问重庆的尼赫鲁(左一)在发表演讲。1939年8月23日下午1时,一架飞机徐徐降落在中国战时陪都重庆的机场。在一片欢呼声中,只见一位 ...
8月30日,尼赫鲁由重庆飞往成都,准备在那里参观后转赴西北、华北前线视察,并与仰慕已久的中共领导人会面,借鉴八路军的抗战经验。
莫迪政府提出,希望在尼赫鲁纪念馆现有基础上,将其改建为一个用于纪念历任印度总理的新馆。 “尼赫鲁不仅是印度国大党的总理,也是整个国家 ...
尼赫鲁是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1947-1964),也是印度在位时间最长的总理,在印度独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他还是不结盟运动和万隆会议的倡导 ...
张道藩十分敬佩尼赫鲁念念不忘复国的精神,蒋夫人也赞许尼赫鲁致力谋求民族解放事业的雄心壮志。 2月22日,访印团赴大文豪泰戈尔的家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