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正如罗曼・罗兰所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贝多芬用一生证明:命运可以剥夺听觉,却夺不走灵魂的歌唱。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对艺术的虔诚,在任何时代都能唤醒我们对“活着”的敬畏。
”罗曼·罗兰的一言一语,都浓缩了他一辈子的人生智慧,让人醍醐灌顶。 在你迷茫泄气的时刻,不妨看看他这6句话,相信能帮助你解开所有的谜题。
罗曼罗兰:罗曼罗兰家纺品牌始于1918年,2009年法国罗曼罗兰家纺与立新集团成功牵手,在中国香港成立了罗曼罗兰品牌亚洲运营中心。
可以说,郑克鲁先生翻译的罗曼·罗兰的读书随笔,是前人留给现代读者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著、译者简介 - 著者:罗曼·罗兰 法国著名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866年1月29日,罗曼·罗兰出生在法国勃艮第大区涅夫勒省的古老城镇卡拉姆西。他的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本“献给各国的受苦、奋斗 ...
1936年,饱受战争之苦的群众开始理解罗曼·罗兰的良苦用心,在他70岁寿辰之际,巴黎群众自发举办了一个庆祝大会,并在剧院上演他的剧本。
罗曼・罗兰 1944年12月30日,当代西方文学界最具代表性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卫峙垒小镇的住宅中悄然离世。也正是在这座乡村住宅中,1940年巴黎陷落翌日,那些被他骂作“棕色瘟疫 ...
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兰所处的时代,欧洲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工人运动 ...
但罗曼·罗兰似乎不知道敬隐渔的实况,所以仍十分担心他。 直到1934年时,翻译家傅雷因为翻译之事与罗曼·罗兰通讯,罗曼·罗兰又一次在信中特意提到敬隐渔,希望能得知他的确切消息。
1889年夏天,23岁的罗曼·罗兰认识了歌德的后裔、赫尔岑与瓦格纳的挚友、73岁的玛尔维达·封·梅森葆,开始跟这位修养颇深的老夫人感人至深的通信。在罗曼·罗兰放弃了教书职业献身文学创作的时候,阻力重重 ...
我的父亲与罗曼·罗兰一 今年5月23日至26日,我和姐姐守和一起访问了伟大作家罗曼·罗兰的故乡——法国中部的克拉姆西(CLAMECY)市。克拉姆西是一座风景秀丽、宁静而舒适的小市镇,位于连接塞纳河与卢瓦河的运河边上。 这次访问的缘起,是因为我们的父亲阎宗临青年时代与罗曼·罗兰有过一段 ...
1935年6月,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携妻访问苏联。” 然而,当1984年《莫斯科日记》出版之时,那个被罗曼·罗兰寄予无限希望的苏联却正在阿富汗大打出手——罗曼·罗兰访问苏联后的第四十四年即1979年,苏联悍然发动了入侵阿富汗的战争。
Some results have been hidden because they may be inaccessible to you
Show inaccessible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