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1987年5月1日,央视首播了36集电视剧《红楼梦》,一经播出便伴随着《枉凝眉》的悠扬旋律,在全国迅速掀起了一股观剧热潮。尽管该剧成为了众多观众心中的经典,但在1988年,作家王朔却在一次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其提出了激烈的批评。他毫不留情地指出,这部剧 ...
周岭:《红楼梦》中的服饰器用、府第园林、饮食医药、绘画音乐、仪礼风俗乃至诗词曲赋等,在曹雪芹著书的时代,统属“杂学”。而正是由于作者广博的“杂学”知识,才成就了这部堪称只立千古的小说。如果没有这些“杂学”内容,《红楼梦》会大大失色。
宝钗是红楼梦里一个极富深度的角色。许多人初读红楼梦,会将宝钗看作一个“封建卫道士”,一个名利心重,而且工于心计的人。宝钗的确时常将封建的主流价值观挂在嘴边。她常常和姐妹们提到“女子应该以针黹纺绩为主”这类想法,也热衷于劝宝玉去搞仕途经济,还曾经被宝玉 ...
22h
灵境·人民艺术馆 on MSN看《红楼梦》中如何“避暑消夏”
本文转自:太原晚报宝钗扑蝶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转眼又到了一年中最难熬的暑热时刻,在没有空调、风扇的古代,古人是如何熬过这炎炎酷暑的?让我们走进《红楼梦》,看看“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的贾府是如何避暑消夏的。首先是衣饰方面。李白有诗《夏日 ...
87版电视剧《红楼梦》通过全国海选的形式挑选演员,导演王扶林选人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要有古典美,二是要符合大观园的气质。可以说每一个演员都是万里挑一,容貌和气质都非常出众,而且美得各具特色。小时候看剧只把目光放在这群漂亮的姐姐们身上,长大后再重温发现剧 ...
今天不聊原著,说说87版红楼梦的镜头语言。我一直认为,小说对于人物的描写,远远要比影视剧呈现的更立体更深刻,因为小说是文字,很多通过镜头无法呈现出来的东西,是可以通过文字一字一句地表达出来的。比如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对环境和细节的交代,文字永远比镜 ...
当那口万年不腐的樯木棺材出现时,满座宾客屏住了呼吸。这本是为"坏了事"的义忠亲王准备的棺木,此刻却躺着宁国府长孙媳秦可卿——一个从养生堂抱养的孤女。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自成书之后不久便开始走出国门。据学者的研究统计,目前《红楼梦》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了30多种语言的150多种译本。迄今为止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红楼梦》全译本来自朝鲜,完成于1884年左右,共120册,每回一册,现 ...
1d
灵境·人民艺术馆 on MSN《红楼梦》中的海棠
本文转自:今晚报 海棠是天津广泛种植的名花,史书记载,清朝康雍乾时期,天津卫河邵公庄一带的海棠,远近闻名以至又名“海棠庄”。春夏来临,水西庄周围几乎是花的海洋,文人墨客 “咏海棠”的诗篇层出不穷。 大观园中花木几百种,然而最为作者曹雪芹所寄意的,乃是海棠! 甚至有红学家认为海棠便 ...
“雀金裘”不仅是《红楼梦》中的重要元素,更是中国丝绸文化的“瑰宝”。通过对“雀金裘“工艺的研究与论证,丝绸文化研究者李建华决心带领团队复原曹雪芹笔下的“雀金裘”,以展现其真实的风貌。
15d
微信公众平台 on MSN《红楼梦》中的俗世智慧:大俗即大智
《红楼梦研究》的作者俞平伯曾评价:“《红楼梦》作者第一本领,是善写人情。” “红楼”看似是一场梦,但各种场景无一不真实,其中人物无一不灵动,哲理无一不深刻。 读懂了《红楼梦》,似乎就读懂了人间、读懂了尘世。 过小日子,有大格局 《红楼梦》 ...
Some results have been hidden because they may be inaccessible to you
Show inaccessible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