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在河南安阳殷墟H127坑出土的牛肩胛骨上,一个象形符号如陈年酒液般缓缓流淌——那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酒”字(甲骨文编号:合集21224)。其字形似陶瓮,颈部束口,腹部圆鼓,底部收窄,三短横如酒液荡漾其间。这一笔一划,不仅勾勒出商人酿酒的容器,更开启了汉 ...
7月1日,两名工作人员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展区开展维护保养工作。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 ...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1928年10月13日,殷墟。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员董作宾的主持下,“中国传统的金石学拥抱了来自西方的田野考古学”,中国有了历史上第一次科学考古工作。随后,著名的“后岗三叠层”被发现,证实了中国历史从史前到历史时期的一脉相承。
殷墟早期考古发掘发现了王陵宫殿以及跟甲骨文同时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引起西方学者高度关注。阚力 摄 何毓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 ...
自盘庚、小乙到武丁和妇好,这个家族均历经无数战争,堪称晚商时代真正的“战斗家族”。然而,这家族中还有一位鲜为人知的女战士,她未被正史记载,直至一片甲骨文的发现才浮出水面。
节目中,妇好的传奇被重新解读。甲骨卜辞记载,这位商王武丁的妻子曾率军征讨二十多个方国,主持过大型祭祀,甚至因牙痛求告神灵。“她的墓葬实证了商代女性的特殊地位,突破了传统史学对古代女性角色的单一想象。”郭卫兵介绍说。
2024年8月25日,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博物馆迎来了2月26日开馆以来的第100万名游客——来自安阳市殷都区安丰乡62岁的董先生。 至此,殷墟博物馆接待 ...
1899年,河南安阳殷墟的发现,揭开了甲骨文的神秘面纱。作为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的诞生与黄河流域的文明进程密不可分。商王朝的定都地位于今河南境内,依托黄河冲积平原的肥沃土地,发展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占卜和记事的需求催生了这种兼具象形、指事、会意特征的文字系统。目前已发现的4500余个单字中,有1500余字被成功释读。
7月10日至11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 7月11日上午,安阳市副市长马红宾在发言时介绍,近年来,安阳聚焦殷墟甲骨文,规划建设殷墟博物馆分馆,展出文物4000多件,有3/4为首次亮相。开馆一年多接待游客超240万人次。安阳还通过中国国际汉字大会、汉字国际巡展(走进27国)、甲骨文书屋落户马来西亚等,增强其国际影响力。此外,安阳编创全国首套甲骨文体操,让古老文字“活”起来,目前已进入3 ...
三千年后,以艺术之名,豫剧《妇好》让“妇好”与故乡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妇好作为商朝杰出女性代表,她的文韬武略、仁慈勇武、可亲可感都在戏中鲜活起来。
随着暑期旅游旺季到来,文化和旅游部近日推出多条避暑、研学、滨海等暑期旅游主题线路。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凭借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暑期研学的热门打卡地。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博物馆供图 9月27日,秋阳高照,古老的洹河穿安阳城而过,似一条银色绸带,波光粼粼。青铜大鼎造型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就矗立在洹河岸边,和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馆体上方“大邑商”三个甲骨文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