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作者:李宝珠编辑:椰椰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获得授权,并标明来源来自 14 所高校的研究论文被曝出嵌入了隐藏指令,引导 AI 审稿人给出正面评价。这一报道在学术圈内引发激烈讨论,更是引起了人们对于利用 AI 审稿所带来的风险及伦理挑战的关注。这厢,AI ...
学术论文发表不易,在此期间需要反复地审查、修改、回复和进一步审查,几乎贯穿了科研工作者整个学术生涯。论文不管是大修还是小修,回复审稿意见都是尤为关键的一步,投稿人对审稿人和期刊学术编辑的回复都会影响论文的命运。
有位青年教师曾在知乎吐槽:“我花三年做的实验,数据扎实却发不了顶刊,因为不够‘热门’;而同事靠‘蹭热点’攒的水论文,已经评上教授了。” 这种 “劣币驱逐良币” 的氛围,正在逼走那些想踏实做事的人。
主办方明确指出,这种机制旨在打破当前学术界回避AI署名的现状。长期以来,几乎所有顶级期刊和会议都禁止AI署名论文第一作者。 主办方表示,所有AI生成的研究成果,将在全流程中公开。包括AI撰写的初稿、修改过程、审稿意见、审稿指令,都将向社会透明披露。
其次,从学术身份的真实性来看,该PPT中宣称罗某在本科阶段就“担任多个顶级期刊审稿人”,这也显得极不寻常。学术顶刊邀请审稿人,通常基于研究者不俗的学术资历和专业声誉,鲜有本科生能获此殊荣。正如一位学术界人士指出:“如果属实,这名学生的学术成就已经超过 ...
顶会论文评审,AI立大功!ICLR 2025首次大规模引入AI参与审稿,最终有12222条建议被审稿人采纳,89%情况下提升了评审质量。详细30页报告,揭秘AI在顶 ...
这位审稿人在reddit上讲述了他的内心独白,表示他审阅的论文投稿中超过一半没有完稿,而他们审稿人却要花费6-7个小时甚至10个小时以上来审阅 ...
根据官方说明, ARR使用OpenReview作为审稿平台(审稿意见不会公开),作者可在每个月的15号(截稿日期)之前,将论文提交到统一的ARR审稿池,由 ...
Nature不审稿的历史丰碑:双螺旋论文 Nature对论文不审稿就发表的先例并非马多克斯开启,因为Nature作为一本科普杂志在1869年创刊时,本来就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