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司汤达敏锐地意识到爱情与野心的内在联系,在拿破仑榜样的激励之下,他把浪漫主义的激情、自我和反抗相融合,试图凭借激情、能力与勇气改变 ...
今年是法国作家司汤达逝世180周年,司汤达是中国读者非常熟悉的法国作家,他的代表作《红与黑》始终是最受欢迎的文学读物之一。小说主人公于 ...
1842年3月23日,法国作家司汤达因患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他的墓志铭上只写了短短一句话:活过、爱过、写过。司汤达司汤达从小受祖父的影响 ...
法国当代司汤达评论专家李托道:“司汤达被看成为一个轻骑兵式的享乐者、一个向所有道德和宗教施放毒箭的无神论者、一个用精心选择的言辞把自我标榜的欲望掩盖起来的伪善者和一个不协调的、幼稚滑稽的怪人。
司汤达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家,他的著名小说《红与黑》,以其进步的思想倾向,以及对当时社会阶级关系的深刻描写,和对典型性格 ...
这是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其著名人物传记《三作家传》中的一段描述。1830年,司汤达的小说出版,初版时的标题就是《于连 ...
1979年,意大利心理学家研究了数百位类似于1817年司汤达的病例,得出了“司汤达综合征”的结论,又称之为“佛罗伦萨综合征”,病因在于高度 ...
司汤达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早在大学时期,导演孟京辉在首次读完《红与黑》后,便将这部作品定义为爱情小说。
在这基础上,我们的确很容易辨识出桐野夏生乃司汤达的同路人,桐野小说的主人翁通常生命力顽强,往往本于一些执念去作出令人意料之外的举动 ...
特约李小林撰稿 法国东南部的格勒诺布尔市图书馆日前将司汤达的全套日记放在网上,向公众开放。. 读者还可以在图书馆的网站上看到司汤达的生平展。包括《巴马修道院》小说手稿在内的全部司汤达手稿也计划在不久的将来上网。
本报记者王胡报道 法国一位图书收藏家在拍卖会开始前改变初衷,将所拥有的司汤达珍贵手稿捐给国家,从而平息了法国社会对手稿可能被卖到海外的担心。. 法新社6月19日的报道称,手稿乃司汤达1839年的小说《巴马修道院》的修定稿,其中附有司汤达本人的附注,称此稿已“听从巴尔扎 ...
小说中,司汤达在理想与现实、爱情与阴谋、命运与人性这些复杂难辨的议题之上,用近50万字描摹主人公于连·索黑尔的一生:让一个迷茫而冲动、沉沦且挣扎的真实的人走入我们的精神世界;展现出历史长河中个人命运的波折,纠结呐喊与自由放纵的永恒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