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魔灯》是世界电影巨匠英格玛•伯格曼唯一的生平自述,写于作者拍摄完《芬妮与亚历山大》,宣布结束自己的电影生涯的五年之后。与他的影片同样,本书充满了生动的细节,透露出强烈的内省。伯格曼以彻底的严肃性,试图将自己的创作源头与历程和盘托出:童年,父母,宗教 ...
在电影的历史长河中,英格玛·伯格曼无疑是一个闪耀的星辰。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电影,更是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拷问。在他107周年诞辰之际,我们再次回顾这位大师的生平和创作,探索他如何通过镜头揭示生命的真谛。
伯格曼晚年的自传《魔灯》无疑是独属于他的“忏悔录”。在这本书中,他彻底地袒露自己的灵魂,倾吐了那些从来不曾对外界公开过的隐秘往事 ...
在苏珊· 桑塔格眼中,伯格曼的作品足以让所有品味低下的知识分子汗颜;李安则将他与伯格曼的关系戏称为“他夺走了我的处子之身”;伍迪· ...
伯格曼因为“电影哲人”的地位,成为罕见的登上《时代》封面的导演. 伯格曼是世界作者电影第一人。 所谓作者电影,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他的题材和主题的连续性,和风格的最终的形成。对伯格曼来说,你可以把他50多部电影当作他的自传的形形色色的化妆 ...
剧本是戏剧的灵魂,伯格曼在创作剧本方面也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因其作品中极具张力的对话以及哲学思辨,他曾于197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
伯格曼不满于19世纪80年代被视为男性作家们“以挖掘人类深重的苦难为乐的时代”,而称赞“赛尔玛·拉格洛夫如一股清流横空出世,一位小学老师 ...
戏剧 “伯格曼时代”创造辉煌 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气氛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虔诚的路德教徒,伯格曼的 ...
伯格曼是如此喜爱这个意象,以至于从《夏夜的微笑》(一九五五)到《芬尼和亚历山大》(一九八四),他都频繁地使用了这个道具。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上帝的形象与时间合二为一的趋向,贯穿了伯格曼的大部分创作。
1918年,英格玛·伯格曼出生于瑞典的乌普萨拉小城。 身为牧师的父亲与性情孤僻的母亲长期不合,对子女管教严厉,为他的童年生活蒙上了浓重的 ...
今年是官方的伯格曼年,又赶上#我也运动方兴未艾,舍贝里再度出手,于1月22日刊文于《每日新闻》,声讨伯格曼,说他正是瑞典今日面对性骚扰时集体沉默文化的奠基人。这一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广为人知的“伯格曼和他的女人们”(Bergmanochhanskvinnor)。
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目前正在举办安娜·艾娃·伯格曼的艺术回顾展,展览让观众重新发现这位挪威艺术家,她的绘画素材来自于她童年时期生活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