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这一次,尤里卡文库收录了休谟一生中 广为流传的14篇散文,包括论述人性的名篇 《人性的高尚与卑劣》 、西方美学史上的佳作 《趣味的标准 ...
本文是休谟关于何为好文章的评论《文章的质朴与精巧》,摘自湖南文艺出版社·浦睿文化2024年10月出版的尤里卡文库之《人性的高尚与卑劣》(大卫·休谟著,李贯峰译)。 约瑟夫 · 艾迪生先生曾说,好的文章来自自然而不显白的情感。
这个结论将休谟原创性研究的起点置于休谟离开爱丁堡大学之际,也就是1726年休谟15岁左右,引起了后来研究者的质疑。 大卫·休谟像。
休谟与哈耶克穿越时空的对话 (一)大卫•休谟(1711—1776)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他原姓霍姆,后来鉴于英格兰人将霍姆读作休谟,才改姓后者。他 ...
(谨以此文纪念休谟诞辰308周年。) “我们必须借审慎观察人生现象去搜集这门科学中的种种实验材料,而在世人的日常生活中,就着人类的交际 ...
1763年,休谟前往法国任住法大使赫尔福特侯爵的秘书,休谟对法国很熟悉,他和启蒙哲学家也很熟,是启蒙哲人圈子中的人。
问:休谟以《人性论》一书奠定他的哲学殿堂的基础,很显然,他认定一切研究要从人开始。 答:是的,关注人本身其实并非自休谟开始,休谟之前 ...
在休谟的六卷本煌煌巨著《英国史》2012年被译介到汉语世界之前,我从来不知道休谟还是如此成功的历史学者。然而,19世纪的英语读者却是首先 ...
另外一次是1766年3月双方在已缺乏信任的情况下半敞心扉至相拥而泣,随后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双方关系急剧恶化:卢梭认为休谟是欧洲大陆存在 ...
休谟关于科学与价值断然二分的观点往往被称为休谟原理或休谟论题。在哲学史和思想史上,休谟原理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命题。在20世纪有关科学和哲学关系的系统阐述中,关于“应该是什么”的命题从来也不能从关于“是什么”的命题中推导出来,即价值不能从事实中推导出来 ...
值得一提的是,休谟本人是从“路径依赖”的心理学角度来回答自己提问的,休谟认为归纳合理性的基础不是逻辑和理性,而是习惯和经验(《人类理解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30页),但休谟却没有解释,为什么人们的思维习惯倾向于信赖而不是怀疑归纳法?
在休谟的六卷本煌煌巨著《英国史》2012年被译介到汉语世界之前,我从来不知道休谟还是如此成功的历史学者。然而,19世纪的英语读者却是首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