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在巴士底狱囚禁一年多后,伏尔泰被释放了,但是有个禁令,不许他在巴黎逗留,这样他就暂时避居巴黎附近的沙特奈,并在那里给摄政王写信申诉 ...
《老实人》是伏尔泰在66岁时创作的一部短篇哲理性讽刺小说,也是伏尔泰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之一。伏尔泰(1694—1778)是18世纪的法国最具代表性的 ...
伏尔泰(1694—1778)是18世纪的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启蒙思想家之一,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 他为法国和世界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文学方面 ...
法国总统马克龙日前曾到访一座属于法国大文豪伏尔泰于的城堡 --- 伏尔泰弗尼城堡(Château de Ferney-Voltaire),因法政府甫完成对这座历史文物古迹城堡 ...
伏尔泰很早就和教会结下了“梁子”。1733年,被迫流亡英伦长达三年的伏尔泰发表《哲学通信》,不久遭教会查封——因为本书鼓吹宗教宽容。1739年,伏尔泰利用圣女贞德题材,作叙事诗《圣女》,讽刺教会的虚伪狡诈和颟顸无能。
伏尔泰对着群众鞠了个躬:“各位英国朋友,你们要惩罚我,只因为我是法国人。 各位想想,我生为法国人,却不能生为高贵的英国人,这件事,对 ...
伏尔泰 11月21日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诞辰410周年纪念日,法国各界举行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以缅怀这位法兰西优秀的诗人、文学家 ...
书中他对伏尔泰的怨恨表露无遗:“先生,我一点也不喜欢您,我曾是您的门徒,也是您的坚决拥护者,您却给了我最痛的苦难。 日内瓦收留了您 ...
如今,“伏尔泰与中国”已是西方中国研究、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课题之一。法国作家莱娅·贝西指出,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文化热,传教士刚从中国传回的孔子理论尤其具有吸引力。伏尔泰正是超越现实框架,提出了一个更广泛、更包容的文明愿景。
伏尔泰原先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即把改变社会风貌的希望寄托在上层人物身上,于是致力于“上层交好”,他与波兰前国王“交往甚密”,跟普鲁士 ...
1745年,获悉蓬帕杜夫人即将步入凡尔赛宫,伏尔泰致信道贺,同时毛遂自荐:“我心里想着您的幸福,也许比您想的还要多,想着您比巴黎的任何人 ...
在国图查资料,读到徐志摩先生为他所译的伏尔泰《赣第德》(今通译《老实人)作的序。序中称伏尔泰为“18世纪最聪明的,最博学的,最放诞的,最古怪的,最臃肿的,最擅讽刺的,最会写文章的,最有势力的一个怪物”。
当前正在显示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
隐藏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