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自古以来,历史中屡屡出现乱臣贼子,背叛君主,祸害国家。无论是周朝的恶来,吴国的伯嚭,还是秦朝的赵高、汉朝的董卓,或晋朝的王弥、南北朝时期的侯景,他们无一例外,都是背离道德与忠诚的罪人。或许有的弑君篡位,有的为祸四方,有的毁国灭时,有的背后操控,甚至挑 ...
“乱臣贼子”的标准或许是孔老夫子定的,敲定“乱臣贼子”的罪名落在什么人的头上,却是权势者的专利。 曹丕匆忙拉起尊孔的大旗,率先占据了礼制的高地,即使按照孔老夫子定的标准原本会落在自己头上的罪名,也只消凭既得之权势来一个“乾坤大挪移”,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将这个罪名 ...
公义不张、腐败横行,不是皇上不发奋,而是他身边的乱臣贼子太猖獗。 有朝一日干掉这些坏人,天下就会河清海晏,政通人和。 因此,很多人都 ...
宋志坚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话是孟子说的,孔子自己说的是“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其实,不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未免太看重了《春秋》的震慑力与影响力。鲁迅有言:“虽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然而现在的人们,却几乎谁也不知道一个 ...
尚是乱臣贼子哩,竟也“岂肯使周贽压我儿耶”———下不犯上,等级分明起来了。 就《樱桃诗》而言,那位“或请”者,着眼于诗的仅是“韵”,用现在的话说是“艺术性”。
春秋笔法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的考证增加了难度。尽管如此,因为《春秋》一书中记述了很多乱臣贼子的无法无天,后世的阴谋家还是觉得读《春秋》如有芒刺在背。此即乱臣贼子惧怕《春秋》的原因。 (《人民日报·海外版》10.9 王兆军) ...
1896年李鸿章访问德国. 随行的德璀琳兴奋起来。这个回到家乡的德国人早就在路上把德国的情况向李鸿章作了介绍了,李鸿章对德国人的印象也确实 ...
当前正在显示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
隐藏无法访问的结果